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450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摘要:Python分析中的空间插值方法包括三种:反距离权重插值、泰森多边形插值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插值。这些方法在数据处理和可视化中广泛应用,用于填补空间数据中的缺失值或预测未知区域的数值。反距离权重插值基于距离计算权重进行插值;泰森多边形插值则根据多边形划分进行局部插值;基于机器学习的插值则利用算法模型进行更精确的预测。这些方法各有特点,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。
为了深入理解,让我们首先简要回顾一下线性插值,线性插值基于已知的两个点之间的函数值来估算未知点的值,为了演示这一点,我们将使用一个正则多项式函数:
def F(x): return -2*x3 + x2 + 2.1 x = np.arange(-5, 5, 0.1) y = F(x)
假设我们随机采样几个点,如 [-4.2, 0, 2.5],并将它们连接起来,这就是线性插值的基本概念,因为函数在每个区间都用一条直线来近似,即使只知道函数在少数几个点的值,我们也能大致估算出这些点之间的值。
还有许多其他插值方法,它们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复杂性,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:即在至少两个已知点之间找到函数的值。
我们进入地理空间数据的插值,本教程的目标是对于NOAA提供的瑞士各地气象站点测量的每日平均气温数据进行空间插值,以生成一个温度网格,其单元格分辨率为0.1°。
我们需要获取瑞士的行政边界并使用geopandas进行可视化:
import geopandas as gdp shape = gpd.read_file('gadm41_CHE_0.shp') shape.plot()
我们将绘制温度观测值并将其与国家形状叠加,为此,我们将气象数据加载到pandas数据框中,然后将其转换为geopandas数据框,并将坐标转换为形状点:
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hapely.geometry import Point df = pd.read_csv('3639866.csv') ... (代码省略了创建点列表和GeoDataFrame的过程)
完成此操作后,我们可以使用matplotlib轻松地将两个数据框叠加:
fig, ax = plt.subplots(figsize=(16,9)) shape.plot(ax=ax, color='black') gdf.plot(ax=ax, color='r', markersize=85) plt.show()
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我们的任务,接下来需要创建用于插值的网格,并将其与地图重叠,这一步将涉及到更复杂的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插值技术,包括但不限于反距离权重法、泰森多边形法等,具体的实现细节和代码将依赖于所使用的数据、工具和方法的选择,这部分的内容将在后续的文章或教程中详细展开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