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初识网络知识,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、组成、分类以及作用等。通过了解网络的基本构成和原理,可以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,为后续的网络安全、网络协议和网络应用等学习打下基础。
局域网与广域网
局域网(LAN):指在一个局部范围内,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起来的网络,局域网内的主机之间方便进行网络通信,又称为内网,未连接的情况下,局域网之间是无法通信的,实现局域网的方式包括基于网线直接连接、基于集线器组建和基于交换机组建等。
广域网(WAN):通过路由器将多个局域网连接起来,在物理上组成很大的网络,就形成了广域网,其大致的实现逻辑可以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图来理解。
网络通信基础
1、IP地址:描述设备在网络上的位置,生活中可类比为地址,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,通常被分割成四个“8位二进制数”(即4个字节),为了方便表示,往往把IP地址表示为“点分十进制”的方式。
2、端口号:IP地址描述了主机在网络中的位置,端口号则描述一个主机上的哪个应用程序,每个程序在进行网络通信过程中都有一个端口号,可以是用户手动指定,也可以是系统自动分配,一个主机上程序之间的端口号不能冲突。
3、认识协议:网络通信是基于二进制数据进行的,如何描述对方发送的数据是什么样的呢?这就需要协议来规定双方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数据格式了,协议是网络通信的基石,只有遵循同样的协议,计算机之间才能互相通信。
4、网络通信五元组:在TCP/IP协议中,用一个五元组来标识一个网络通信,包括源IP、源端口号、目的IP、目的端口号和协议号。
协议分层
1、分层的好处:对于网络协议来说,往往分成几个层次进行定义,分层可以简化复杂问题,带来很多好处,例如上层协议直接使用下层协议,无需了解下层协议的细节;某一层的协议进行替换后,对于其他层没有什么影响。
2、OSI七层模型:把网络从逻辑上分为7层,包括物理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和应用层,OSI七层模型是框架性的设计方式,主要的功能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。
3、TCP/IP五层模型:TCP/IP协议簇采用了5层的层级结构,每一层都调用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,包括应用层、传输层、网络层、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。
4、网络设备所处分层:主机实现了从传输层到物理层的内容;路由器实现了从网络层到物理层;交换机实现了从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;集线器只实现了物理层。
5、封装与分用:封装与分用是网络传输数据过程中最核心的流程,以QQ发送与接收信息的过程来模拟封装与分用的步骤,封装是指将数据按照协议要求构造出相应的数据包,分用是指将收到的数据包按照协议要求解析出原始数据。
基本术语介绍
在每层协议中封装出的数据都有相应的名词后缀,例如包(packet)、段(segment)、报(datagram)、帧(frame)等。
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流程,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直观地认识计算机网络,如果读者有所收获,请点赞、收藏和关注,后续将继续分享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。
已经进行了修正和润色,更加清晰和连贯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